top of page
搜尋

古代的綠建築?最早的建築再利用

  • 作家相片: morphmonlo
    morphmonlo
  • 3月31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現今在環保意識的增長下,建築設計經常也被要求,必須具備對於自然環境負擔起降低衝擊、減少碳排放的態度,以綠建築作為地球生態的貢獻。而許多不符現代使用方式的老建築,也以再利用的手段,以翻新、整建並順應新的使用需求,延長建築物的壽命。



而在古代的歐洲,稱為spolia的建築元件再利用的方式,其實從很久以前就存在了,雖然其初始原因並不是綠建築。



第一個原因來自經濟因素,在西元200年前的羅馬帝國,處於國力強盛的階段,所有建築材料可仰仗四通八達的羅馬道路,從各行省進行輸運。但當時間來到3世紀時,採石場提供的石材逐漸減少,在興建新的公共建築時,逐漸將材料的取得,轉向舊有的建築,包括:柱子、柱頭、楣梁,以及雕刻的元件。

 

而另一個原因則來自顯耀統治者或征服者的威權,利用過去舊時代或是被征服的敵對方,其勝利者利用戰敗者的建築元素,當作一種戰利品,然後移植到新建築物上,昭告天下,彰顯了政治上的權力象徵;也有將舊建築的元素加以引用,以延續舊時代的輝煌,或是表彰現今主事者之正統地位。

 

兩因素中,前者著眼的是務實的現實層面,以經濟面與實際需求為導向,而後者則是精神上、心理上的操作,用以獲取政治上的權力隱喻。

 

而這兩個原因所造成的spolia就在時代的演進上,不斷交錯出現,在整個歷史上持續登場。

 

位於羅馬的君士坦丁凱旋門,其正面牆體上,有著來自過去包括圖拉真、哈德良、奧里略等三位皇帝的建築雕飾,藉由這樣的展現,可以顯示其延續自三位賢君的正統傳承。



西羅馬帝國消亡後,許多採石場已然停止足量的開採,甚至石匠也逐漸稀少,西元6世紀,位於羅馬北側近郊的聖艾格妮絲教堂,便採用了許多舊建築的石柱,形成每支柱子材質與色澤不盡相同的情形。



因此,建築廢墟變成新建物的採石場,羅馬競技場本身便是一座巨大的採石場,從廢墟獲取石材顯然較遠處開採及運輸來的便宜許多,且不僅建築本身,連墓碑、標示道路距離的里程碑、城牆,也都變成被取出再利用的材料。



建於公元212年到216年的卡拉卡拉浴場(Terme di Caracalla),也難逃變為採石場的命運,興建於4世紀的越台伯河聖母大殿(Basilica di Santa Maria in Trastevere),便使用了該浴場雕刻精美的柱子。



相對興盛的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建造了一個大型的地下蓄水池,其中用了雕有梅杜莎頭像的柱頭石雕,作為柱子的基座。據考古學家指出,此柱頭石雕可能是直接取自附近廣場上的石柱。



許多教堂的興建,是利用神廟的原址上改建,而其主要材料也經常取自該神廟。一個比較有趣的案例是位於西西里島的席拉庫薩大教堂(Duomo di Siracusa),其興建前原址便是一座希臘雅典娜神殿,11世紀入主西西里島的諾曼人便直接用神殿現成的結構去做了建築改裝,其巨大的多力克柱是不管在室內或室外,都相當顯眼,加上西側新穎的巴洛克立面,像是一座同時具有多種風格的混血教堂。



而同樣的,入主伊比利半島的伊斯蘭帝國,也在教堂的原址上建立其清真寺,因此也再利用了該教堂的元件,例如哥多華大清真寺,便利用原址的聖文森教堂及附近其他教堂的柱子,做成其柱式大廳的柱列,因此可以發現有許多不同顏色的柱身及不同形式的柱頭。



以及位於托雷多的一座建於西元999年的小型清真寺(1085年阿方索國王收復托雷多時改名為光輝基督清真寺Mosque of Cristo de la Luz),來自不同來源的柱子形貌不一,各具型態。



查理大帝(Charlemagne,742-814)的亞琛大教堂,是以政治性的概念進行舊建築再利用的例子。仿自羅馬君士坦薩教堂及拉文納聖維塔教堂之圓形教堂形式的帕拉蒂尼(Palatine Chapel)教堂,從拉文納獲得不少羅馬柱,以裝飾該教堂,並以此作為查理大帝繼承羅馬皇帝正統的權力象徵。



之後的奧圖一世(Otto I,912-973)也依樣畫葫蘆地將拉文納的柱子,移植到馬格德堡大教堂(Magdeburg Cathedral),以主張其為羅馬皇帝的繼承人,這些柱子位於聖殿上方,呈現不同的顏色。



到了文藝復興,spolia的觀念有些不同,資源不再取得不易,不需要靠舊建築提取材料,持續的衝突與戰事,使得獲取敵對方的物資以作為戰利品的觀念日益增長,而這些戰利品,也經常拿回國境內以裝飾建築物,作為征服的象徵。像威尼斯的聖馬可大教堂(Basilica of Saint Mark),其豐富的外觀,很大部分是從君士坦丁堡獲得的戰利品,包括華麗的大理石板,以及位於外牆轉角的雕刻,也因此有些戰利品甚至比教堂本身的歷史還悠久。



位於外牆轉角的雕刻為四位羅馬皇帝的肖像(Portrait of the Four Tetrarchs),約在1204年從君士坦丁堡移轉到了威尼斯。



前面提到,墓碑也可能變成建築的材料,同樣是在文藝復興的年代,另一種類似戰利品的概念,但令人感到難過的例子是,1519年在德國雷根斯堡對於該城的猶太人進行驅逐的行動後,將一片猶太人取得自1210年的土地,作為長達300年的猶太墓園徹底毀壞,並將多數墓碑作為建築的材料,因此在很多建築外牆都可以發現夾雜於其中的墓碑碑體,作為反猶太的標示,令人不忍卒睹。



綜上可知,spolia存在於任何時代,取材自老舊建物,使舊有材料再利用,作為建築興建時的填補或展示,形成相當奇特的視覺印象,即使其原因各有不同。



 
 
 

コメン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