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中那個登高一呼的高台
- morphmonlo
- 54分钟前
- 讀畢需時 6 分鐘
任何一個宗教都須以傳遞教義的行為吸納更多信徒的參與,以維繫其信仰的永續,基督宗教當然也有非常積極的傳教士來進行宣講的工作,因此,關於傳教的硬體設備,即所謂「講壇」(pulpit)也被納入成為教堂的重要設施。

下圖中,英國葛洛斯特大教堂(Gloucester cathedral)中,正在講壇準備宣講的神父。

在最早期基督教的傳教活動,可能會是在戶外、巷弄間、甚至荒野,大家席地而坐,聽著基督徒、傳教士宣講著關於聖經的一切,以吸引更多人成為教徒,因此在當時,是沒有一個具體的講台形式可資使用,甚至在聖經中亦無此設施之描述。直到歷史中的某年代(第一次有相關紀錄是在西元3世紀中葉,一位塞浦路斯主教在一封書信內提到),才逐漸將這個機能移入教堂內,也就是這個宣教用的講壇。

在許多教堂都會看到這個顯眼的家具,有的採用木頭,也經常看到使用石材製造,大多雕刻精美華麗,因為這是教堂中對於宗教力量的展現。

一般認為這樣的講壇,最早源自抬高地坪,稱之為bema的平台,在古羅馬時期巴西利卡(basilica)建築內,此抬高的平台作為王座、行政官或法官座椅等坐落之處,具有一定的權力象徵。

而巴西利卡的空間形式被教堂所使用後,宣教者的座椅,便會安排在巴西利卡環形殿的位置。但該位置離信眾較遠,所以其聲音的傳達勢必受到影響。從下圖位於南義大利特拉尼大教堂(Trani Cathedral )環形殿的主教座椅位置,不難想像,主教的聲音勢必難以傳達到信眾所在的中殿。

大約在4世紀,講壇正式成為教堂內的陳設,並考量聲音的傳達,因此將講壇設置在聖壇的正前方。但在9世紀時,因為其擋住禮儀儀式,因此移到我們較熟知常見的聖殿側面。但這也暗示禮儀儀式的重要性大過於宣講。位於法國布列塔尼的聖索爾教堂(Basilique Saint-Sauveur),可以看到講壇與中殿的關係非常貼近,但也可以感受到其重要性稍低於中軸的聖餐桌儀式。

一般講壇後側有樓梯上下,而維也納河畔聖母教堂的講壇,經由一個空廊連接,頗為特殊。

另外,有些教堂會於左右側各設置一座講台,面對聖殿的左邊 (Gospel side) 那座是針對福音的傳布,因為該講台主要便是傳道之用,因此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講壇,另一座位於右邊(Epistle side)稱為講台,則是以讀經及講授聖徒書信的內容為主。

華麗洛可可風格的薩爾茲堡聖彼得教堂,兩座面對面高懸的講壇,分別位於福音側與書信側,福音側講壇略高於書信側的講台,且出現少有的玻璃區隔。

而過去當教堂中殿尚未為信徒提供座椅的年代,位於聖殿與中殿之間的講壇,在沒有座位的情形下,信徒可以就近在距離講壇位置很近的地方聽講,但開始設置一排一排的長椅後,又開始有聲音傳達的問題,因此又將講壇往中殿中間移動,以便更加清楚的將聲音傳達給信眾。12世紀後講壇一般更以抬高的方式設計,以同時滿足視覺與聽覺的需求。維也納卡爾教堂,講壇位於聖殿與中殿接壤的位置。

而考量聲音的傳遞,講壇會適度向中殿中央移動。下圖中,位於捷克庫特納霍拉
(Kutná Hora)的聖塔芭芭拉教堂(Chrám svaté Barbory),其講壇已經配置於中殿會眾座椅區的中央區段。

而,往往因為教堂高聳的高度,佈道者的聲音容易往上飄散,因此,許多教堂的講壇,都在其上方加設反射聲音的懸挑版,稱為華蓋 (paracielo),以使聲音能藉由反射,更清晰的傳達給信眾。

此反射板天花處,經常有刻劃鴿子的形象,以作為基督聖靈的象徵。例如下面圖中的鴿子雕刻,位於義大利福賈(Foggia)的主教座堂。

而提供宣教者的書架上,也常有刻劃象徵福音的老鷹雕刻形象。如義大利巴列塔大教堂(Barletta cathedral)內的講壇書架。

以及義大利巴里大教堂(Bari cathedral)的講壇書架。

剛剛說過,因為講壇配置到側邊這件事,顯示教會傳道的使命有所式微,好在在方濟會與道明會等修道院的努力下,讓傳道成為更加重要的宗教活動,講壇仍是教堂內相當重要的設施。
有些教堂外則有戶外的講壇,供佈道者的演說宣講,就像古老年代尚未將會眾容納進教堂中時的傳道方式。維也納聖史蒂芬大教堂(St. Stephen's Cathedral)聖殿北側的外牆上便有這種戶外的傳道用講壇。

下一張為法國聖洛聖母教堂(Notre-Dame)的外部講壇。

在中世紀晚期,甚至有像格森(Gerson)這樣的神學家,竟主張無須重視佈道,因而逐漸減少了傳教的作為。不過在宗教改革後,兩邊的陣營都體會到對群眾的傳授教義是相當重要的使命,因此,教堂內的講壇再度被重視起來,不管天主教施以華麗的雕刻,或是新教所設置的位置,都有一些受矚目的安排。
天主教教堂採用了規模更大、雕刻更加繁複的講壇來表彰傳教佈道的重要,同時也透過特倫托會議,強調經由講壇所傳達的聖經乃是上帝之言。而新教則更將講壇放回了位於中軸聖餐桌後方的位置,以資彰顯其重要性。而為能更加接近信眾,這些位於中軸上的聖餐桌與講壇,更是從聖殿的位置前移至中殿。

這種位居中軸的「聖言中心地位」,意味著宣講聖經是基督教禮儀儀式的中心。
而在17到18世紀的德國與斯堪地那維亞地區,有些路德宗的教堂甚至直接將講壇與聖餐桌合併設計,稱為pulpit altar。位於德國Berlitt 的新教教堂(Ev. Kirche)內便有這種設施。

位於德國西部的福音派城市教會(Stadtkirche in Remscheid-Lennep)不但將講壇、聖餐桌一體設計,還加入了上方的管風琴,合為一氣。

18世紀的英國則有採雙層或三層講壇的特殊形式,像蘭開夏郡的聖安德魯教堂。此在在強調,原先可能在中世紀逐漸式微的佈道設施,在宗教改革後再度被重視起來。

位於英國北部的吉布賽德禮拜堂(Gibside Chapel)的講壇與聖餐桌不但正對中軸線,還做三層式的設計。

有趣的是,宗教改革後,許多講壇上的雕刻,在新教的教堂中並未完全被消弭,而是因為其重要性而被保留了下來。烏姆大教堂(Ulmer Münster)轉為新教使用前,講壇滑蓋於1510年由小約爾格·瑟林 (Jörg Syrlin the Younger)依建築之哥德風格打造,其高聳的型態與擁有當時歐洲最高尖塔的建築外觀十分搭配。若仔細看,該高聳的滑蓋裡面還有一座小型樓梯通往更高的一個小講壇,象徵更接近上帝的位置。

而聖餐桌亦隨之轉移到講壇的前方,可看出新教的布局概念來自其教義理念。

羅馬的耶穌會教堂(Church of the Gesù),其於1554年由米開蘭基羅參與設計的講壇,明顯配置在中殿偏後側,讓信眾可以更加接近講演者,便於佈道。

而巴洛克時期的天主教教堂講壇,則不出意外的充滿非常繁複的雕刻,以與室內華麗璀璨的風格相匹配。德國的十四聖徒教堂(Basilica of the Fourteen Holy Helpers)之的灰泥大理石講壇於1767年根據Johann Michael Küchel的設計而建,並由 Johann Michael Feichtmayr 工作室完成。十足的洛可可風格與教堂整體形成相當調和的一致性。

同樣在德國中部的施泰因豪森朝聖教堂(Pfarrkirche Sankt Peter und Paul und Wallfahrtskirche Unser Lieben Frau)的講壇,出自雕塑家約阿希姆‧弗呂霍爾茨 (Joachim Früholz,1715-1770) 之手。在這樣幾何性嚴謹的作品中,要放入一座講壇,對於建築師而言或許是個「無奈」(讓我想起英國建築師列恩在其名作倫敦聖保羅大教堂中,被主教設置了破壞整體教堂完美型態的管風琴時的內心衝突),但雕塑家讓室內風格與建築一致的努力應該還是感受得到。

位於羅馬的聖路易堂(Church of St. Louis of the French),是法國設置於羅馬的國家教堂(National churches in Rome,為從各設置國前來羅馬朝聖的教徒提供居住、救濟等協助的教堂),主祀聖人除聖母瑪利亞外,還有封聖的法王路易九世,顧得其名,內部有包括卡拉瓦喬三幅畫作的諸多油畫作品,因而在其講壇上也採用油畫作品裝飾,而非一般木雕或石雕。

但近代因為擴音設備的使用,使得有些講壇逐漸被取代,但因其本身的歷史與藝術價值而仍被保留、記憶。下圖為義大利巴列塔的主教座堂,可以發現,主教或神父已經使用現代擴音設備,也就無需站上講壇宣教。

講壇本身,也經常顯示當時代能讓人們了解的風格,例如建築大師柯比意在其著名的廊香教堂中,設計了極具現代風格的講壇。可以理解,在宗教的發展過程中,擴展民眾對於基督教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事,靠著登高一呼的設施—講壇,讓人們獲得心靈上的慰藉與信仰。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